历史不容戏说,敬畏之心才是创作底色。2025年7月21日,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《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》(以下简称《提示》),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,为井喷式发展的抗战题材微短剧划定了不容逾越的创作红线。
这份文件不仅是对行业乱象的及时纠偏,更是对历史尊严的郑重维护。
微短剧的抗战叙事隐忧
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,微短剧作为新兴的大众文艺载体,已成为全民表达爱国情怀的重要渠道。《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(2025)》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.62亿人,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容小觑。
各级政府、媒体平台、制作机构乃至普通创作者纷纷投身抗战题材创作,极大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。微短剧以其形式灵活、触达广泛的特点,本应是向年轻一代传递抗战精神的有效媒介。
展开剩余79%然而行业的繁荣背后,危机悄然滋生。部分创作者为追求“爽感”和流量,对抗战历史进行轻率解构:
l 技术“穿越”频现:无人机、黑客技术等现代元素被强行植入艰苦卓绝的抗战战场
l “超人”人设泛滥:主角拥有“手撕鬼子”、“步枪打飞机”等违背物理规律与军事常识的“神技”
l 叙事逻辑幼稚化:塑造“我方超人化、敌方弱智化”的二元对立模式
l 主题矮化严重:将民族存亡的宏大叙事降格为个人恩怨的复仇故事
此类作品被观众斥为“抗战神剧”,在竖屏微剧领域呈蔓延之势。
五类创作雷区全面封锁
广电总局此次发布的《提示》,直指当前抗战微短剧的病灶,通过三个“避免”、两个“摒弃”、一个“杜绝”构建起系统的创作禁区体系:
l 技术伦理禁区:严禁将现代科技手段与知识技能嫁接至历史场景,维护抗战艰苦性的历史真实。无人机侦查、网络攻防等设定将被彻底清除。
l 人物设定禁区:叫停主角“超能力”悬浮设定,禁止违背军事常识的“奇功”“神技”。创作必须回归人力与意志对抗的历史本质。
l 叙事逻辑禁区:摒弃“敌弱我强”的降智剧情设计,拒绝历史斗争的简单化呈现。战争残酷性与复杂性必须得到正视。
l 主题表达禁区:杜绝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“伪主题”,抗战精神的核心应是民族大义而非私人恩怨。
l 价值传递禁区:叫停缺乏历史逻辑支撑的口号式“弘扬”,精神传承需扎根真实历史脉络。
神剧化叙事的深层危害
表面看,“抗战神剧”只是艺术创作的失真,实则暗藏三重危害:
历史消解危机
当无人机在1938年的战场上盘旋,当游击队员掌握21世纪的特种作战技能,艰苦卓绝的十四年抗战被解构为“科幻爽文”。这种技术穿越实质掏空了历史语境,3500万伤亡数字背后的牺牲精神在娱乐化叙事中消弭无形。
价值观误导风险
青少年群体占微短剧受众的42%(《2024微短剧用户研究报告》),其历史认知正在形成阶段。“超人打弱智”的叙事模式,将导致年轻一代对抗战产生严重误判。有调查显示,接触过抗战神剧的青少年中,31%认为“打赢日军主要靠个人英雄”。
政治风险升级
低劣的创作极易滑向“低级红高级黑”的深渊。看似歌颂抗战的“神剧”,因严重脱离史实反而消解了抗战的正义性与庄严性。这种隐性伤害比直接诋毁更具破坏性。
从审核把关到精品创作
《提示》不仅划定禁区,更构建了责任分明的监管体系:
平台主体责任强化
播出平台、制作机构、宣发方作为行业市场主体,需建立三级审核机制:历史顾问初审、内容风控复核、总编辑终审。重点排查技术穿越、能力悬浮、主题矮化三类问题。
属地监管责任压实
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建立微短剧备案追查制度,对违规作品实行平台连带责任制。7月以来已有3个省级广电局约谈违规平台负责人。
创作理念升维
真正的精品创作需实现三个转向:
l 从追求“爽感”到尊重历史真实
l 从个人英雄叙事到集体抗战呈现
l 从口号式表达到人性深度刻画(如《亮剑》中李云龙的“亮剑精神”植根于真实战役)
历史顾问制度落地
多家头部平台已启动“历史顾问签约计划”,中国抗战史学会专家进驻创作团队。抗战纪念馆研究员参与《太行烽火》剧本论证,确保细节真实。
用真实的力量致敬历史
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是民族记忆的庄严时刻。当某平台将八路军战士塑造成操控无人机的“超级特工”时(2025年6月上线的《穿越烽火线》),创作者或许未曾意识到:这种“创新”本质上是对3500万伤亡同胞的亵渎。
广电总局此次划出的红线,不是束缚创作的枷锁,而是引导艺术回归正轨的航标。微短剧要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新载体,就必须扎根历史土壤。
唯有创作者怀着敬畏之心,平台肩负审核之责,管理部门把好监督之关,才能让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战史诗,在新时代的叙事中焕发持久而真实的力量。
历史是最好的剧本,真实是最强的感染力——这才是对抗战英灵最好的告慰。
发布于:辽宁省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