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历史上,若论“造反专业户”,四川称第二,恐怕没有哪个省敢称第一。从秦朝到民国,这片土地几乎从未缺席任何一次改朝换代的烽火。
秦末的刘邦、东汉末的刘备、五代十国的孟知祥、元末的明玉珍、明末的张献忠……四川的割据政权多达14次,小规模造反更是不计其数。
古人常说“天下未乱蜀先乱,天下已治蜀后治”,这话虽然有些夸张,却真实反映了四川在历史动荡中的特殊地位。
四川的“不安分”首先源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。李白在《蜀道难》中描绘的“难于上青天”的险峻地势,成就了四川易守难攻的天然优势。
展开剩余88%群山环抱的盆地,进可攻退可守,只要把几个关键山口一关,外面千军万马也难越雷池一步。三国时期,蜀汉能凭借一隅之地与曹魏、东吴三分天下,很大程度上就靠了这铜墙铁壁般的地形。
更难得的是,四川不仅险要,还物产丰饶。战国时期,李冰修建都江堰后,曾经的泽国变成沃野千里,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由此而来。
东汉末年,道教创始人张道陵选择在四川创立“五斗米教”,正是因为当时除了四川,很少有地方的老百姓能轻松拿出五斗米作为入教供奉。这种自给自足的能力,让四川的割据势力即便被围困数年,也能撑得住。
蜀中豪杰两千年
四川的造反史几乎与中国帝制时代同步开启。秦末乱世,刘邦被项羽封到汉中与巴蜀,本意是要用“蜀道难”将他困死。
谁料刘邦以四川为基地,明修栈道暗度陈仓,最终建立西汉王朝。这一出逆袭大戏,为后世四川割据政权提供了经典范本。
东汉末年,刘备入蜀建立蜀汉政权,与曹操、孙权三分天下。诸葛亮五次北伐,虽然最终未能成功,但依托四川天险,硬是让实力最强的曹魏无可奈何。
曹魏名将曹真曾想反攻蜀汉,却在险峻山路上遭遇连绵大雨,寸步难行,最终只能狼狈撤军。
五代十国时期,孟知祥在成都建立后蜀;元末农民起义中,明玉珍占领川东,攻下重庆、成都,自立为帝建立大夏;明末张献忠更是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,几乎控制整个四川。
这些割据者虽未能一统天下,却都凭借四川的天然屏障成就了一番霸业。
四川人骨子里那股“不服管”的劲儿,不仅体现在逐鹿天下的豪杰身上,更深深烙印在普通百姓的血性中。每逢暴政横行,总会有川人揭竿而起。这种特质,在近代民族危亡之际,终于迸发出最耀眼的光芒。
咽喉被锁
面对四川接二连三的割据叛乱,历代王朝都头疼不已。到了元朝,统治者终于想出一招釜底抽薪之计,将汉中从四川划归陕西管辖。
这一行政区划调整,看似简单,实则切中了四川的战略要害。
打开地图就会发现,汉中与陕西关中之间隔着难以逾越的秦岭,而与四川成都之间只隔着一座相对低缓的巴山。
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,汉中与四川的往来远比与关中频繁。明朝将领杨洪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汉中,益州咽喉,若无汉中,是无蜀也”。汉中是四川的北大门,掌控了汉中,就等于扼住了进出四川的咽喉。
当年项羽将刘邦分封到汉中,就是认定那里难以威胁关中。虽然后来韩信的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破解了这一困局,但这个教训让后世王朝都学乖了,绝不能让四川同时拥有汉中这个战略跳板。
元朝这一招确实削弱了四川的割据能力,但并未完全扑灭这里的反抗之火。元末明玉珍照样占领川东建立大夏政权,明末张献忠依然在成都建立大西。
地理可以分割,但民风彪悍的精神血脉却无法切断,这种特质在近代国难当头的时刻,终于以最悲壮的方式展现出来。
从造反到卫国的精神传承
当抗日战争烽火燃遍中华大地,四川人骨子里的血性以全新的方式迸发出来。他们不再为割据一方而战,而是为民族存亡而战。350多万川军出川抗日,占全国总兵力的十分之一以上。
当时有句话叫“无川不成军”,足见川军在中国抗战中的分量。
这些来自“造反大省”的战士,在战场上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勇气。台儿庄战役中,装备最差的川军硬是扛住了日军精锐部队长达四天的猛攻。
师长王铭章壮烈殉国后,士兵们依然死战不退,在阵地上与日军展开惨烈的肉搏,直到全部牺牲。战后清理战场时,人们发现川军将士的遗体全部面朝敌人方向倒下,没有一人后退。
整个抗战期间,川军阵亡26万,负伤35万,失踪3万,最终能够回到家乡的仅有13万人。数字背后,是“烽火燃,为抗战,川军百万下江南。血肉之躯驱虎豹,不灭倭寇誓不还”的壮烈誓言。
从古代的割据造反到近代的浴血抗日,四川人的精神内核其实一脉相承,那种不畏强权、敢于抗争的刚烈血性,在民族危亡之际,终于升华为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。
余火不熄
中国大地上民风彪悍的省份不止四川一处。
广西的“狼兵”在明代就以骁勇著称,被评价为“狼兵鸷悍,天下称最”;河北燕赵之士“好气任侠”、“悲歌慷慨”的传统从荆轲刺秦传承至今;江淮地区因生存环境恶劣,也素有反抗传统,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正是从这里点燃。
但四川在“造反事业”上的持久性和连续性,堪称中国历史之最。
这种特质源于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的长期塑造。
群山环抱的盆地既提供了割据的地理条件,也孕育了独立自主的文化心理;肥沃的土地保证了物质基础,让四川人有“闹革命”的底气;多民族杂居的历史,则造就了开放包容又刚健勇武的民风。
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,四川人骨子里的“不安分”基因也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。
汶川地震后重建家园的顽强拼搏,脱贫攻坚战中的敢为人先,现代化建设中的开拓创新,那股“不服输”的劲儿,依然是巴蜀大地上最鲜明的精神印记。
从“蜀道难”到“天府通衢”,从“割据称雄”到“科技兴川”,四川的故事还在继续。
当飞机掠过曾经的险峻关隘,高铁穿行于古老的蜀道,这片土地上的烽火记忆已化为发展的动力。回望两千年,正是那不屈的精神火种,让四川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,始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。
发布于:江西省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