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图片
游岳阳楼记
明 袁中道
图片
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,当其涸时,如匹练耳;及春夏间,九水发而后有湖。然九水发,巴江之水亦发,九水方奔腾皓淼,以趋浔阳;而巴江之水,卷雪轰雷,自天上来。竭此水方张之势,不足以当巴江旁溢之波。九水始若屏息敛衽,而不敢与之争。九水愈退,巴江愈进,向来之坎窦,隘不能受,始漫衍为青草,为赤沙,为云梦,澄鲜宇宙,摇荡乾坤者八九百里。
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,朝朝暮暮,以穷其吞吐之变态,此其所以奇也。楼之前,为君山,如一雀尾垆,排当水面,林木可数。盖从君山酒香、朗吟亭上望,洞庭得水最多,故直以千里一壑,粘天沃日为奇。
图片
此楼得水稍诎,前见北岸,政须君山妖蒨,以文其陋。况江湖于此会,而无一山以屯蓄之,莽莽洪流,亦复何致。故楼之观,得水而壮,得山而妍也。
游之日,风日清和,湖平于熨,时有小舫往来,如蝇头细字,着鹅溪练上。取酒共酌,意致闲淡,亭午风渐劲,湖水汩汩有声。千帆结阵而来,亦甚雄快。日暮,炮车云生,猛风大起,湖浪奔腾,雪山汹涌,震撼城郭。予始四望惨淡,投箸而起,愀然以悲,泫然不能自已也。
图片
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,郁郁不得志,增城楼为岳阳楼。既成,宾僚请大合乐落之,子京曰:“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!”范公“先忧后乐”之语,盖亦有为而发。夫定州之役,子京增堞籍兵,慰死犒生,边垂以安,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。朝廷用人如此,诚不能无慨于心。第以束发登朝,入为名谏议,出为名将帅,已稍稍展布其才;而又有范公为知已,不久报政最矣,有何可哭?至若予者,为毛锥子所窘,一往四十余年,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。玄鬓已皤,壮心日灰。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,寒雁一影,飘零天末,是则真可哭也,真可哭也!
图片
图片
图片
注释
①洞庭:在今湖广境内,我国第二大淡水湖,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。吞赤沙,连青草,横亘七八百里,日月若出没于其中,浩浩荡荡,真宇内大观也。湖水波澜不兴。
②沅湘:沅水和湘水的并称。
③九水:俱汇于洞庭湖的沅、渐、元、辰、叙、酉、澧、资、湘九水。
④委:水流汇聚的地方,水的下游。
⑤匹练:成匹的长幅白绢,比喻瀑布、江水、光柱等从山崖倾泻而下的匹练极为壮观。
⑥巴江:属南盘江上游的一条支流,位于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自然保护区范围,发源于石林县石林镇站屯村,汇入南盘江。
⑦方张:谓正当扩展、强大之际。
⑧旁溢:向四面八方流去。
⑨敛衽:亦作“ 敛袵 ”。整饬衣襟,表示恭敬。
⑩漫衍:流溢,泛滥;自由自在,不受约束;充满,散布;连绵不断。
⑪澄鲜:清新。
⑫鹅溪:水名。
⑬雄快:豪爽痛快。
⑭投箸:丢下筷子。箸(zhù):筷子。
⑮愀然: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;忧愁的样子;容色改变的样子。
⑯泫然:流泪貌;水流动貌;人名。
⑰滕子京:(990年-1047年),字子京,河南洛阳人,北宋官员,因范仲淹的《岳阳楼记》而为世人所知,岳阳楼的双公祠中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雕像(右)。在岳州做过太守。他做太守时,政事顺利百姓和乐。
⑱左迁:降低官职,即“降官”。犹言下迁。汉代贵右贱左,故将贬官称为左迁。
⑲定州之役:928年(后唐天成三年)四月至929年二月,后唐北面招讨使王晏球率兵讨平勾结契丹国据守定州(治安喜县,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南)的义武节度使王都。后定州城中粮尽,王都、秃馁想要突围失败,二月十三日,定州指挥使马让能开城门,引唐军入城,王都自焚,秃馁和二千契丹人被俘,王都之乱被平定。
⑳籍兵:征集兵士。或 在编的军士。
㉑束发:将头发束起来。成童的年龄。
㉒谏议:官名,谏议大夫;谏诤、劝谏;谏诤论议的文字。
㉓展布:出现,出现模糊;展示才华和抱负;平铺、分发;状态展示。
㉔毛锥子:毛笔的别称。因其形如锥﹐束毛而成﹐故名。
㉕玄鬓:指黑色;薄如蝉翼的鬓发。
㉖皤:白色 白发。
㉗寒雁:是寒天的雁。
㉘天末:为天边,天际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赏析
《游岳阳楼记》是一篇山水游记。文章先描写洞庭湖容纳百川的壮美景象,点出洞庭湖的奇特之处;接写君山与岳阳楼相辅相匹,并以岳阳楼为观景点多角度地欣赏洞庭湖的胜景;继写洞庭湖上风景变幻引起作者的情绪变化;最后联想到重修岳阳楼的滕子京因官场失意而在庆典上大哭的典故,以及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表达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思想,并与自己的人生经历对照,从而抒发了壮志难酬、孤身天涯的深切悲愁。 全篇感情自然流露,语言不事雕琢,流利洁净,别具一格;作者敢哭敢笑,敢于表达自由的性灵,在封建道学自矜、自持蔚为风气的时代,难能可贵。
袁中道四十岁以前,主攻举子业,却屡困科场。在遭受了诸多变故之后,袁中道晚年酷爱山水之情反而超过以往,但却是另一番心境。
他欲移情自然,忘却尘世悲苦,因此后期的山水情怀中含有怡情、超脱又归于冷寂的韵味。
万历三十九年(1611)春天,袁中道泛舟洞庭湖,随后登上岳阳楼,只见水天相接,群峰环绕,樯帆点点。这湖光山色,触发起他的身世之感,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作者
袁中道 (1570—1623)明荆州府公安人,字小修。湖北公安人。'公安派'领袖之一,袁宗道、袁宏道胞弟。初随兄宦游京师,交四方名士。
万历四十四年进士。官至南京吏部郎中。与兄袁宗道、袁宏道并称三袁,为“公安派”代表作家。有《珂雪斋集》
16岁中秀才,以豪杰自命,性格豪爽,喜交游,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。
成年后科场考试,几经落第,于万历四十四年(1616)中进士,授徽州府教授、国子监博士,官至南京吏部郎中。
少即能文,长愈豪迈。与其兄宗道、宏道并有文名,时称'三袁',同为公安派。其绩稍逊于宏道。其文学主张与宏道基本相同,强调性灵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最正规的股票杠杆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